似乎是一夜之間的事,天就進入了嚴冬。北方呼啦啦地肆意囂張著,氣溫瞬間跌至零下一度,人們緊裹著厚重的棉衣褲,瑟瑟發(fā)抖地在寒風里奔走,遠遠望去,活像一只只匆匆外出覓食的拙熊。
大清早,兒子背著書包,抱著暖手寶歡天喜地去上學。邊走邊跳邊歡呼:下雪了,下雪了,馬上就要下雪了,我要堆雪人、打雪仗……看著眼前歡快的他,我心底最柔軟的情愫瞬間被觸動,兒時提著烘籠兒去上學的記憶漫入腦海。
在湘西北,烘籠兒是白族民家佬對手提取暖小火爐的俗稱。
我老家在桑植縣芙蓉橋,是個白族鄉(xiāng),那時候烘籠兒盛行。烘籠兒有三種:一種為鐵盤做底用細鐵絲挽成箜婁架子制成。美觀實用,可放木炭,亦可燒柴火。殷實人家才會有這樣的烘籠兒,貧寒家庭,只能望“籠”興嘆。打小我就非常渴望能擁有一個鐵盤烘籠兒,但卻從未得到過,成了我兒時最奢望的夢。一種是泥巴土盆做底用竹條挽成箜婁架子制成。篾匠手藝好的,制作出來的烘籠兒外形美觀,可謂工藝品,但極不實用。不能燒柴火,只能放木炭,且必須是小火,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會烤糊竹條,燒壞烘籠兒。篾匠手藝不好的,外形拙陋。平常人家一般都用竹篾烘籠兒。還有一種烘籠兒是孩子們自制的,大抵就是一個破鐵盤串上三根又粗又長的鐵絲制作而成,是冬日放牛的專用品。極其簡陋,但功能異常強大,可燒柴火;也可大烤紅薯土豆,小烤黃豆玉米。有的孩子,還會從家里“偷”來米和小瓷缸煮粥?;鹂煜鐣r,立馬提起烘籠兒在空曠地舞幾圈,柴火就借著風呼呼啦地燃起來。
舞烘籠兒是門技術(shù)活兒,舞的樣式也多。有單舞、雙舞;有平行舞、翻滾舞;有正“八”字舞,也有反“八”字舞;還有正反交叉舞、左右手替換舞……越舞,火就越大越旺。人在中間,火團兒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快忽慢、忽急忽緩……四處飛舞,如同雜技表演一般精彩紛呈,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技藝高超的,還可邊舞邊蹲下來撿地上的東西。當然,也有技術(shù)不好的,舞得籠兒里的柴、火、灰全潑下來,地上、身上瞬間一片狼藉。
在孩子們中,誰舞烘籠兒的花樣多、樣式新、速度快,誰就會被擁戴成孩子王。而我只是個小破孩兒,又沒有烘籠兒,所以,孩子王一次都沒當上就入了學。
上學后不久就是冬天,我拼死拼活、絞盡腦汁地從父母手里要了個最簡陋的竹條烘籠兒。即便是奇丑無比,我都不在乎。
我終于有了烘籠兒。我向世界大聲宣布。
一大早,我提著烘籠兒,在離家上學的當兒,躡手躡腳地偷偷溜回母親放糧食的屋子,三下五除二地往書包里裝一把黃豆或玉米,然后避開所有人,快速跑去上學。在進校門的瞬間,我又隨手折兩截樹枝,塞進書包,飛一般地沖進教室。上課,一門心思想著我的黃豆呀,我的玉米呀。不知不覺間,我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將一粒黃豆丟進烘籠兒里,快速拿起早就準備好的樹枝,扒開灰,埋好豆,等上三十秒,再扒開灰,刨出黃豆,用樹枝當筷子夾起烤熟的黃豆,迅速丟進嘴巴里。然后大氣不出二氣不進地悶著嘴,一聲不響地蠕動牙齒、舌頭,偷吃。這套動作,必須在一分鐘以內(nèi)完成,老師才不會發(fā)現(xiàn)。而我,從未被老師發(fā)現(xiàn)過。于是,我暗自得意。沒讓老師發(fā)現(xiàn),這無疑增加了我挑戰(zhàn)冒險的信心,也讓我得意了很久很久。這一久,就是三十八年。直到上周末,去兒子班級幫忙打掃衛(wèi)生,我第一次端端正正地站在講臺上看講臺下。眼界內(nèi),講臺下的每張桌椅,每個角落,都盡收眼底,且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我這才想起當年上課時烤黃豆吃、烤玉米吃,難道老師真的沒有發(fā)現(xiàn)?不說而已。
我提的烘籠兒最多堅持到第二節(jié)課就熄滅了。滅后,它基本就成了我和同學們的玩具。最后弄得渾身是灰滿臉漆黑。有好事的男同學開始捉弄我。他們把我堵在墻角邊,扯走頭上的橡皮筋,撕破衣服口袋,踩壞書包。瞬間,書包里書本、文具、扒灰的樹枝還有黃豆玉米散落一地??匆娎仟N不堪的我,他們便放肆大笑。我氣憤極了,第一次揮起拳頭,狠狠地揍向他們。他們當然也不甘心,搶走我的烘籠兒,弄斷竹條、打破土盆。烘籠兒徹底報廢。
老師見我們打架,急匆匆地趕過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如老鷹抓小雞般,將我們拎進教室,不說教,不詢問,只讓我們安靜對墻站好面壁思過。當天下午,我們班就提前學習了《青松》這篇文章?!按笱呵嗨?,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朗朗書聲如一道暖風,滋潤了我們幼小的心靈。
最后,不知道是老師的冷處理讓我們有所覺悟,還是童年最純凈的心靈不記“仇”,亦或是老師引領(lǐng)我們學習《青松》后,讓我們懂得了不畏嚴寒、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起了作用,總之就是課后不久,我們很快忘了打架的事兒,繼續(xù)黏在一起看書寫字畫畫,一派和諧。而我卻因烘籠兒敢和男同學打架的事瞬間成了班上的孩子王,女生擁戴,男生欽佩。
不過,那天放學回家,我被父親暴揍了一頓。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烘籠兒沒了。
沒了烘籠兒,也不容冬天再提烘籠兒去上學,我的童年就這樣過去了。隨后,烘籠兒如一枚沉淀的信筏,被封存在我記憶的最深處,安然、通透。直到此刻,有關(guān)它的記憶被兒子的暖手寶激活,令我無限感懷。從理論上說,具有科技含量的暖手寶遠比烘籠兒更勝一籌,安全、干凈、易攜帶,但骨子深處卻還是覺得它少了些童年的趣味兒。這其實就是時代變遷給予我們的利與弊。社會在發(fā)展,生活在前進,我們應該活在當下,用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學會舍棄和接納。因為,無論是“土八路”烘籠兒還是“高科技”暖手寶,都是父輩、我們和兒子這輩們童年里最快樂的時光和最美好的記憶,香醇如酒,清馨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