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粑粑,油粑粑,味道頂呱呱;要問哪兒有,涼水口是它的家……”
當(dāng)我走進湖南桑植的涼水口時,隱約聽到這首桑植民歌。
不言而喻,在全國范圍內(nèi),手工做的食品,很多,如蒿子粑粑,蕎麥粑粑,包谷粑粑,油粑粑……但或許因為別的食料具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捏揉制作起來,費勁,偏讓油粑粑成為舌尖上的中國受寵的一種食物。
不少地方都有做油粑粑的方法與模式,但,味道最好的,要數(shù)湖南桑植涼水口的,吃一口,都上癮。
當(dāng)初自己在涼水口工作時,常上街買這里的油粑粑吃,常聽到當(dāng)?shù)氐挠汪昔尉然钸^養(yǎng)傷紅軍的故事。
剛炸出的油粑粑,既燙又脆,芳香四溢。
我蹲在攤位邊吃。吃完,一抺嘴,笑了。
離開涼水口,有時出差外地,一看見油粑粑,我就買它一兩個。嘗后,總覺其味遜色于涼水口的。
若干年過去,涼水口的街變了,變寬,變凈,變繁華。
我走在這街上,左觀右看,只為找尋撩人心脾的油粑粑。果然,一回眸,看到炸油粑粑的攤位,看到曾經(jīng)熟悉的炸油粑粑的那個女人。而今,她的臉刻上了歲月的痕跡,油光中,映出的那張臉快樂、火紅。
站在她的攤位前,或許她不認得我是她當(dāng)年的老顧客,但我仿佛看見她推著小三輪準時來鎮(zhèn)上農(nóng)貿(mào)市場的背影,又仿佛看見她在架鍋,倒油,燒火,炸油粑粑……
她看我一眼,好像有些不好意思,便說:“稍等,油粑粑快好了……”我微微一笑,說起當(dāng)年在涼水口吃油粑粑的往事。聽后,她笑了起來:“今天,讓你過把癮,盡管吃……”。
為什么吃了涼水口的油粑粑會上癮?我問。
她一邊炸油粑一邊告訴我,油粑粑,光有外表,不好,還得有“干貨”。包餡中的大蒜、肉都得新鮮,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鹽要拌得合適,燒油的火也不能過猛。
還有其他的技藝嗎?我繼續(xù)問。
她笑著說,那還多著呢。她伸手往遠方一指:“涼水口的水好,山那邊還種了大量的黃豆和優(yōu)質(zhì)稻……用大米、黃豆融合攆細,伴水磨出漿來,再用模具容器放入調(diào)制好的餡兒,等鍋中的菜籽油一翻滾,就炸起油粑粑。
油粑粑一炸,整條街都能聞到淡淡的香味。
炸出的油粑粑,呈圓形,象征“圓滿”;色澤金黃,象征“富貴”。
《老殘游記》中說到口蘑燉鴨,自是佳品。凡吃過這里油粑粑的人,算是平生難忘的一次口福,稱這是佳品中的佳品。只要用嘴一咬,那“嘎叭”“嘎叭”的聲響,足可證明其油粑粑的酥脆爽口。
我再次吃上涼水口的油粑粑,那味道不曾改變。逢場的時候,山里的娃跟大人趕上幾十里的山路,就是為了買這里的油粑粑……
涼水口的油粑粑,鎖住了大山里獨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