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a级毛,2019精品手机国产品在线,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97在线精品视频免

您的位置:首頁 > 澧蘭

秉筆直書著春秋

—校讀張家界市舊志隨筆

2019-08-20 17:18:38  來源:張家界新聞網(wǎng)  作者:戴楚洲  閱讀: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

    “方志”是記述一定區(qū)域各個方面歷史和現(xiàn)狀的資料性文獻,既是概括一地自然和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地方史書,也是匯集一方基本知識的地方百科全書。所以,清代方志學開山鼻祖章學誠提出:“志乃史體”“志屬信史”和“方志乃一方全史”等觀點。綿延不斷地編修方志是中華民族獨特而悠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方志是我國特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北宋徽宗時代,朝廷創(chuàng)置圖志局,州、郡始編圖經,這是我國設局修志之始。南宋時期,方志體例基本趨于定型,南方定型方志有州志和縣志,門類完備,內容豐富。宋元明清時期,地處偏遠的張家界市境內,雖然建置沿革時有變遷,但是編修方志方興未艾。南宋時期,始編《慈利圖經》,僅見旁籍提及,至今已經失傳。雖然由于時代局限,舊志作者所持唯心史觀似有偏見,記載人文地理較多,經濟興衰所載甚寡,但為新中國建立來編纂新方志提供體例,為張家界市發(fā)展文化旅游產業(yè)提供大量史料依據(jù)。

    QQ圖片20190820171939.png

    明朝建立以后,朝廷督促全國修志,各地修志蔚然成風。到了明朝中期,“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明代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福建人陳光前擔任慈利縣知縣。卸任知縣職務以后,陳光前參閱古籍,增闕補簡,旁征故老,刪訛訂謬,纂修長約3萬言的《萬歷慈利縣志》十八卷,包括建置、形勝、封域、城池、山川、水利、風俗、物產、田賦、學校、人物、丘墓和衛(wèi)所等內容。1964年,上海古籍書店據(jù)《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萬歷慈利縣志》,是張家界市境內現(xiàn)在能夠看見的最早志書。明代萬歷十年(1582年),邵鐘美草創(chuàng)《萬歷永定衛(wèi)志》,未印,今已無存。
      
    清朝初期,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修志,多次頒布修志通令,提倡全國各地編纂志書。各地政府普遍建立修志局館,文人、學士廣泛參與,致使清代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方志編纂的全盛時期,成書數(shù)量達到5700多種。各種類型志書均已出現(xiàn),分為府志、州志、土司志、衛(wèi)所志、山水志和鄉(xiāng)土志等十多種專志。清代雍正年間,清政府在土家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政策,裁撤土司機構和“羈縻衛(wèi)所”,廢除土官治理,委派流官統(tǒng)治。以桑植宣慰司、上峒長官司、下峒長官司以及安福所地并割慈利縣十四都、十五都地置桑植縣;撥慈利縣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以及八都、九都一部和永定衛(wèi)、茅岡長官司地置永定縣。清代康熙年間,慈利縣貢生葉瓊纂修《康熙慈利縣志》四卷,長約5萬言,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付梓。清代乾隆年間,桑植縣知縣顧奎光纂修《乾隆桑植縣志》五卷,長約6萬字;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問世,國家圖書館收藏。清代嘉慶年間,慈利縣撥貢皇甫如森纂修《嘉慶慈利縣志》八卷,長約20萬余言;清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刻本,國家圖書館收藏。清代道光年間,永定縣貢生熊國夏、王師麟纂修《道光永定縣志》八卷,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付印。清代同治年間,慈利縣孝廉魏湘等人纂修《同治慈利縣志》十四卷,長約33萬余言;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付梓上海圖書館收藏。清代同治年間,永定縣張序枝等舉人纂修《同治永定縣志》十二卷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清代同治年間,桑植縣知縣周來賀纂修《同治桑植縣志》九卷,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清代光緒年間,慈利縣名家吳恭亨編纂《光緒慈利縣圖志》八卷,長達8萬余言;清代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湖南省圖書館藏書。清代光緒年間,桑植縣知縣龍起濤纂修《光緒桑植縣志》九卷,9萬余字,清代光緒十九年(1893年)增補。清朝末期,在民族危機加劇背景下,清政府廢科舉,興學堂,推廣鄉(xiāng)土志用作學堂教材。光緒皇帝頒布《鄉(xiāng)土志例目》,要求按例編輯,分為歷史、地理、山水、人類、民族、宗教、兵事、實業(yè)、物產和商務等15個門類。永定籍國史館校對館侯昌銘編修光緒永定縣鄉(xiāng)土志四卷,增寫茅土司事略姓氏源流和物產購銷等內容,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湖南省圖書館藏書。

    QQ圖片20190820171944.png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以后,在土家、漢人雜居地區(qū)設置衛(wèi)所機構,在土家地區(qū)周圍建立軍事防御包圍圈。各衛(wèi)由朝廷派兵駐守,開墾屯田。每衛(wèi)置指揮使統(tǒng)領,每衛(wèi)下轄5個千戶所。各衛(wèi)隸屬省都指揮使司,各省都指揮使司統(tǒng)于中央五軍都督府。清朝初年,沿襲明制,對投誠的各地土司、衛(wèi)所準其襲職。明清時期,朝廷在澧水流域土家地區(qū)設置永定衛(wèi)大庸所和九溪衛(wèi)麻寮所、添平所、安福所等“羈縻衛(wèi)所”,以土酋覃姓、唐姓為千戶和百戶。清代康熙年間,九溪衛(wèi)貢生董儒修纂輯《康熙九溪衛(wèi)志》三卷,約2萬字;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國家圖書館收藏。楊顯德纂修《康熙永定衛(wèi)志》三卷,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

    民國時期,盡管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影響方志編纂,但是北洋政府于1916年通咨全國纂修地方志書。國民政府也于1929年頒布《修志事例概要》,明確規(guī)定全國各地修志事項和要求?!缎拗臼吕乓烦雠_以后,民國時期創(chuàng)新修志,形成方志學研究氣候。1935年,李泰棻出版全國第一部方志學研究專著《方志學》,并且提出方志本質是“記載與研究一方人類的進化現(xiàn)象”。慈利縣名家吳恭亨等人纂修《民國慈利縣志》二十卷,長達18萬多字;民國十二年(1923年)書成,湖南省圖書館收藏。慈利縣稟貢生陳宗瀛自費考察湘鄂西,手錄九溪衛(wèi)史料,編成《民國九溪衛(wèi)志》四卷,只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手抄本。1935年,溇江漲大水時,陳宗瀛用袋子裝著《民國九溪衛(wèi)志》手抄本,吊在家中屋梁,稿本得以留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慈利縣政府落實民族識別政策,編纂新版《慈利縣志》,引用許多《民國九溪衛(wèi)志》史料。2002年,岳麓書社出版拙著《慈利縣土家族資料匯編》一書,校點、收錄《民國九溪衛(wèi)志》全文。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編寫《民國大庸史稿》一卷,僅存草稿。桑植縣名儒谷梅橋獨自編纂《民國桑植縣志略》十七卷,設卷微繁,記述簡明。僅有手稿一部,桑植縣檔案館珍藏。戴楚洲)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wǎng)]

舉報此信息
進入張家界新聞網(wǎng)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