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牧笛溪是為了看風(fēng)看水。據(jù)說《江山如此多嬌》電視劇的拍攝,跑遍了湘西400多個村寨,最終選擇牧笛溪,是因吊腳樓和那條溪。
牧笛溪是四都坪的一個村。所謂坪,并不很大,無非是山里人對坪地的向往。湘西多山,抬頭是山,出門是山,走路還是山,牧笛溪就躲在那重重的山里頭。
從牧笛溪到張家界隔一重山。那山高聳入云,叫天門山,有話云:“大庸有個天門山,離天只有三尺三,人走要低頭,騎馬要下鞍”。張家界原叫大庸,去四都坪只有一條路,一趟車。路爛,車況也差,遇到“之”字拐,剎車與油門并用,車子“嘎嘎”作響,快散架了一般?,F(xiàn)在好些了,從天門山后山打洞架橋,很是縮短了距離。
但車過天門山后,仍然山道彎彎。起初,車上還有人說話,開著開著,除了師傅醒著,其他人都睡著了。
不知開了多久,等車上人陸續(xù)醒來,汽車已行駛在一條山谷中間。谷底潭灘相連,怪石磷立,兩岸石壁刀削一般;谷岸山涯高掛,層層疊加,既像碼頭集裝箱,又像天上“爆炸云”。車鉆進這個云團,翻過一座小山,一塊狹長的坪地岀現(xiàn)在兩山之間。坪地與山腳相連,鼓起一道道筋脈,筋脈的吊坎上長著古樹,一棟棟吊腳樓掩映在古樹下面。
這就是傳說中的牧笛溪了。
相對于城市高樓,吊腳樓似乎是貧窮的胎記。牧笛溪原叫廟崗,電視里叫碗米溪,當(dāng)?shù)厝私兴鼜埣覟?。不管怎么稱呼,都改不掉當(dāng)?shù)厝藢︼L(fēng)對水的保護。時至今日,這里仍然建房用木頭,修路不砍古樹,裝修不用鐵釘和瓷磚。連祖墳也不打碑,壟一堆黃土,栽一蓬竹筍,諧音“發(fā)子發(fā)孫”。當(dāng)?shù)厝苏f,這是對自然的敬畏。
我們在青石板的牽引下越過小橋,跨上石階,走進吊腳樓里的人家。這里沒有一棟現(xiàn)代建筑,沒有一塊裸露土地。農(nóng)家門前的巖墻上,長滿了青苔,掛滿了青藤。屋后古樹遮天蔽日,丫枝上,筑著多個鳥窩。主人見山外來客,格外熱情。指著電視劇組的照片說:“要不是吊腳樓稀缺金貴,我們哪有資格當(dāng)群眾演員?”他美滋滋的樣子,令我對吊腳樓的興趣更濃。
這棟吊腳樓,隨坎而建。以吊腳高低適應(yīng)坡地變化,一半在坎上,一半在坎下。長著細(xì)長的腿,生著寬寬的肩,戴一頂“人”字形的翹角帽。這里的吊腳樓,因有柴房、箱房、轉(zhuǎn)角走廊,翹角帽的規(guī)格有大有小,它們相互交叉,錯落有致。創(chuàng)造了不挖土方、不破壞植被也能建房的神話。
俗話說,高山有好水。牧笛溪除了古老的吊腳樓,村莊中央,還橫躺著一條溪流,冬暖夏涼。溪不寬,無明顯的岸,靠柳樹小草自然為界。柳樹很隨意、很慵懶地長在河邊,根莖露出地面,柳條隨波逐流。也有歪脖的柳樹,把樹桿野性地抻到對岸,使整截河床如一條綠色長廊。還有些柳樹,長在沙洲中央,任性地把一股清泉分成數(shù)股,在平緩之地如數(shù)條銀蛇蠕動,急流險灘時,濺起朵朵銀色的浪花??雌饋砟睦锸窍鳎置魇翘芍钠俨?。比站立的瀑布更嫵媚、更韻味。
美需要分享。觸景生情的我,在朋友圈上發(fā)了一條微信:“樹老了風(fēng)景還在,屋老了鄉(xiāng)愁還在,人老了感情還在,美永遠不老”。
好酒不怕巷子深,這話不假。去牧笛溪雖然坡多、彎急、路長,但移步換景,值得。這里吊腳樓和溪流遙相呼應(yīng),中間布著水田。水田是土家人的糧倉和命根子。吊腳樓和溪流猶如衛(wèi)士,也猶如楚河漢界,神圣不可侵犯。相傳,土家人原本生活在肥沃、富饒的中原地帶,因種種原因迀徙到湘西大山深處,為節(jié)約土地保護環(huán)境才發(fā)明了吊腳樓。這些良田,掛在青山綠水間像塊喜匾,與小橋、流水、古樓渾然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春來早”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