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愛山,有人愛水。我最喜歡的自然景觀就是中秋夜的那輪明月了。皓月當空,思緒如潮。從穿衩襠褲的孩提時代到幾近禿頂?shù)闹心辏昴曛星镆苟紡匾闺y眠,心情就像那夜被那輪明月牽引的錢塘江大潮,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小時候貪嘴好吃,對美麗多情的月亮沒什么概念,也沒有離鄉(xiāng)背井,談不上為賦新詩強說愁,只是盼著等著父母分發(fā)那美味月餅的一刻。長大后,離鄉(xiāng)背井,東奔西跑,感慨人生易逝,親情友情鄉(xiāng)情難舍,對著明月,想親人,思人生,找定位,纏綿往事,比任何時候都要繾綣脆弱。
轉眼又到中秋,陸續(xù)有粉絲和朋友從全國各地寄來各種風味的月餅??粗b華麗的月餅,看著圍著月餅轉來轉去,高興得手舞足蹈的孩子,我的思緒穿越現(xiàn)實,回到了在江南度過的孩提時代。
那時候的月餅相對簡單,沒有現(xiàn)在這樣五花八門,風味萬千:皮是面粉,餡是白糖、紅糖,講究點,最外面沾數(shù)粒星星點點的芝麻,吃起來更加噴香。就是這種簡單,卻讓人刻骨銘心地記憶——越是簡單的東西,越讓人記憶深刻,那種簡單的美味是現(xiàn)在什么月餅都追趕不上的。
現(xiàn)在的月餅比拼的是餡,各種各樣,有咸蛋,有臘肉,有果仁,有各種糖。那時候的月餅,唯一比拼的是大小,餡永遠只有一種,那就是糖,是甜的——那時候最讓人流連的味道就是糖的甜味了。小月餅只有雞蛋橫斷面大小,一個一口,適合狼吞虎咽;大月餅一個一斤重,有大人兩個巴掌合起來那么大,看著讓人心里踏實;介于兩者之間,有半斤,大人的一個巴掌大——這種月餅讓人緊張,生怕分到自己手里,份量不夠了。
過中秋,吃月餅是全國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不受地域限制,也穿越了時空流傳下來。月餅是拜祭月神的供品,象征花好月圓,是一種美好的愿景和祝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最觸景生情的那一刻,人的心最柔軟,感情最脆弱也最情摯。觸景生情,小時候沒什么感覺,長大后離鄉(xiāng)背井在別的城市定居后,這種情感就像那壇窖藏的老酒,一年比一年濃郁。
小時候,吃月餅是中秋節(jié)的專利,平時是沒有的,一年只有一次機會,那種吃叫“嘗”,難得有吃飽的時候。記憶中,大中小的月餅都吃過。大月餅,一般是兩個,一家人分,用刀切成塊,基本上均分,但有大有小,肉眼看得出來,小孩拿大份,大人拿小份。兄弟姐妹四人中,我是最小的男孩,妹妹是最小的女孩,我們倆總是被照顧,先挑。中的,一般一人一個,那是過得最奢侈的中秋節(jié)了,記憶中只有一兩年如此。小的,一般是一人兩個,當晚吃一個,另一個留著,揣在兜里,睡覺也要摸一摸——有時候,還真一覺醒來,月餅不見了,我們都知道是哥趁我們睡著了,偷吃了,但他一口否認,信誓旦旦地說他沒偷,一定是老鼠偷吃了。無論是吃大中小,父母那份,在吃的時候,他們總掰成兩半,一半給自己,一半給我和妹妹。
中秋夜吃月餅是有莊重的儀式感的,沒有拜祭月亮之前,誰也不能吃。那晚,我們都特別興奮,沒有人提前上床睡覺。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號召下,各家各戶早就準備好了鑼鼓鐃鈸,鍋碗瓢盆,用來驅趕吃月亮的饕餮天狗。村莊上空彌漫著緊張焦慮的氣氛。因為天狗要吃月,如果不努力驅趕,月亮被吃了,那就麻煩了,以后就沒有月亮了,晚上就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了。那時候,月亮很重要,晚上趕夜路,雙搶干農(nóng)活,晚上我們孩子們在曬谷坪上追逐嬉戲,都要指望月亮發(fā)光呢!
那晚,太陽從西邊落下去,月亮就迫不及待地從東邊升起來,特別大,特別圓,特別近,特別親,把人間照得如同白晝,纖毫畢現(xiàn)。月光下,簡直可以讀書識字做作業(yè)了。母親和奶奶也在月亮下穿針引線,給我們縫補衣服。為不耽擱正事,那天的晚飯吃得格外早,由于過節(jié),伙食也比平時好多了,有肉,有魚,有蛋。在那時的農(nóng)村,一年有四個至關重要的節(jié)日是講究吃好點的,即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吃完飯,我們就在焦躁不安中等候了。大約八九點鐘,天邊飄來幾朵云,慢慢地靠向月亮,月亮漸漸地黯淡了下去。村民急了,領頭的老人一聲吆喝,大家傾巢而出,敲鑼打鼓,打擊鍋碗瓢盆,扯開喉嚨,高聲大氣地喊叫,希望把準備吃月亮的天狗嚇走。慢慢地看到天狗真吞月了,它囫圇地把月亮一點一點地吞了進去,月亮從滿月到半月到殘月,直到完全消失,天地完全黯淡下來,周圍漆黑一片,大人沮喪,小孩傷心地啼哭。老人要我們不要灰心失望,更不要停下來,繼續(xù)敲鑼打鼓,大聲喊叫。月亮越小,我們越急,叫得越兇。月亮完全消失那一刻,我們的喊叫聲達到最高潮。我們捶足頓胸,聲嘶力竭。也許,在我們努力下,天狗害怕了,月亮被一點點地吐出來,先是殘月,再是半月,最后是滿月,重新明晃晃地掛在天空中,把人間照得如同白晝。我們喜極而泣,心中充滿勝利的喜悅,村莊上空飄蕩著歡呼聲。
月亮得救,大家興高采烈,打道回府,到父母那兒領賞。父母早就把餐桌長凳搬到了庭院中央,餐桌中間疊著三五個月餅。父母表情虔誠,嘴里念念有詞,領著我們雙手合十,對月就拜。拜完月,父母拿出菜刀,小心認真地把月餅切成均等的數(shù)份,盡量做到均勻——當然,完全均勻是不可能的。父母把最大的那塊拿出來遞給奶奶,然后按照年齡,小的先拿,大的后拿——其實,最先下手的,往往是哥哥,他早就瞅準了最大的那一塊,其他人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來。當然,拿在前面的也有可能拿小的,我一直就是這樣。
吃月餅,有人狼吞虎咽,有人細嚼慢咽。我是屬于后者,慢慢品味。分到自己頭上的那塊三指粗細的月餅,要吃一個晚上,也有可能留一小部分到第二天。雖然只是芝麻、面粉和糖——面粉很厚實,糖只有中間夾著薄薄的一層。就這樣簡單的東西,味道卻讓人流連忘返,至今想起來,仍然涎水流淌——很奇怪的是,客觀地講,現(xiàn)在的月餅味道要比當年好多了,我卻是沒有食欲,每到中秋,只是象征性地,儀式性地吃上一個——現(xiàn)在很少見到以前那種大月餅了。那時候家里窮,父母很少自己掏錢買月餅,都是別人送的。奶奶歲數(shù)大,輩份高,過年過節(jié)之前,總有女婿、外甥之類的親人拎著兩斤肉和所屬節(jié)日的特殊禮物來看她。這種特殊禮物,元宵節(jié)是元宵,端午節(jié)是粽子,中秋節(jié)是月餅。所以,盡管窮,中秋吃月餅是沒間斷過的,只是多少而已。
同村有一個表姨,是父親和母親的紅娘。表姨父是村支書,家境比我們好,從我十二歲那年開始,他們家開商店了,中秋前賣月餅。他們夫婦對我們家四個孩子格外關照,中秋節(jié)前一天,總要安排他們的兒子給我們送來四個月餅,兄弟姐妹四人,一人一個。他們給的月餅,最大的一斤,最小的半斤,讓我們不用為中秋吃月餅發(fā)愁。
出于對表姨夫婦的感恩,長大后,每年回家過年,我們都要給他們拜年,在他們家吃上一頓飯,就像在自己家一樣。每次回家,也給表姨夫婦一些零花錢用。他們接錢的時候,很感動,覺得我們格外親,格外好,逢人就夸。他們夸我們,我們很尷尬。其實,我們只是回報而己。人生在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他們對我們好在先,才有我們對他們回報在后,他們才是真的好,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讓我們一輩子銘記和感恩。
淳樸善良的農(nóng)村人就是這樣,他們總是惦記著別人對自己的好,而忘記了自己對別人的好。
流逝的歲月太無情,十多年前帶走了奶奶,幾年前先后帶走了表姨夫婦。但每年中秋,我都會想起他們,想起小時候吃過的月餅。奶奶去世前,無病,但吃不下飯,她很著急,96歲了,覺得沒活夠——那時候,生活剛有點好轉。姨夫姨婦都是由于胃癌去世的,是長期吃不飽,空著肚子落下的病。這病說明,當年姨父一家,在村人眼里看起來很風光,其實,日子過得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美好,忍饑挨餓是經(jīng)常的事兒。
當然,中秋那夜,我們睡不著,還與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據(jù)說,住在月亮廣寒宮的仙女嫦娥是最漂亮的女人,她有著月亮一樣漂亮的臉龐。嫦娥到底美到什么程度,我們只是聽說,沒有親眼見過,只能憑空想象。從《嫦娥奔月》的小人書中,我們知道,那優(yōu)美線條描畫出來的嫦娥姐姐確實非同一般的漂亮。那一夜,我們做夢都希望,長大后,能碰到一個像嫦娥姐姐那樣漂亮的女人,與她結婚生子,不虛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