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一個周末的上午,我懷著對廖漢生將軍的崇敬,又一次走進他的故居。
輕輕地推開虛掩的門,門上的鐵鎖和木板撞擊著,發(fā)出低沉的脆響,打破了這里的寧靜。我站在院落的青石板上,深情地注視著“廖漢生故居”,久久不肯挪步。
眼前的故居是將軍誕辰100周年時政府原樣重修的,比例略有擴大。但在我的記憶里,仍然還保存著未重修時木屋的樣子:一間低矮的小正屋,左邊靠著一間搖搖欲墜的偏檐,幾塊方正的青石板斜靠在鎖腳的木方邊,石板的階沿和天塔平平坦坦。
年輕的時候,我曾多次走進過那間搖搖欲墜的小偏檐,偏檐里面是潮濕微黑又略布青苔的泥土地面,踩上去很堅硬。那間低矮的小木屋,門一直關著,板壁上木紋凸顯,記錄著歲月的滄桑。我曾好奇地從亮門朝里觀望,里面微亮,只能模糊地看見一些堆砌的雜物,灰塵告訴我,已經(jīng)很久很久沒有人來過了。
我原以為這便是將軍最早的木屋了,可是族人中的老伯告訴我,這還不是將軍家最老的房子,但這里有將軍家最老的房子。我聽得都糊涂了。
族伯說,將軍參加紅軍后,房子被槍擊過,被燒過,僅僅那個小偏檐是原物。其實將軍家最初的房子也不小。
這話我信。
老廖家在橋自彎雖不是旺族,但也不是弱族,將軍的父輩就有兄弟六人,他的父親是桑植公立小學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此后去省城長沙讀書,是穿長衫的青年?;氐郊亦l(xiāng)后,是很有名望的新學老師。
我像尋找歷史的胎記一樣,每一年清明都要帶著我的學生在這個極為簡陋的小院里掃掃落葉,扯扯雜草,給孩子們說一說老前輩的紅色故事?;蛟S是我對舊物有特別的感觸,總喜歡佇立在那個偏檐前,用手觸摸那些帶著微溫的木板,久久凝視木板上子彈留下的槍眼。每一個槍眼都透著光,像一只只深邃的眼睛,又像一張張嘴巴,要告訴我見證。
偏檐的三面板壁上都有零星的槍眼,位置齊胸、齊頭、齊腿。族伯說,那是紅三軍有次從橋自彎路過,將軍和內(nèi)弟向賀龍請假要回家探望母親和從監(jiān)獄里出來的妻兒,卻遭反動團防偷襲留下的。幸好有人報信,將軍和妻兒躲了出去,襲擊才沒得逞,但弟媳卻被打死。
我凝視著一個個槍眼,仿佛聽見了門外密集的槍聲,子彈穿過木板的“哧哧”聲,看見了將軍弟媳倒在地上的殷殷血跡。這樣的一個偏檐就留下這么多的槍眼,那么正屋,是不是更會被打得千孔百瘡?
將軍就出生在他的父親為他們修造的木屋里,曾有過快樂的童年。賀龍從他家門前過兵,他常常跑出去看。
將軍十歲喪父后,從此家境日漸貧寒,好在有賀龍一大家的救濟,才得以在常德省立第二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和桑植高小完成高小學業(yè)。
將軍在回憶錄中說,他入高小的第一篇作文題目就是《說人》,而他記得他寫了“人有善人,有惡人?!碑厴I(yè)時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家史》,他如實地記敘了他家孤兒寡母生活的艱難。社會的現(xiàn)實,人的“善”“惡”,在他的心里重重地烙下了痕跡,這也是后來他投身農(nóng)民運動,投身革命運動的初心萌動。
將軍在他的小木屋住的時間很短,僅在童年。少年時期長期求學他鄉(xiāng),長大后投奔了賀龍姐姐的游擊隊之后,他和他的木屋更是聚少離長。自從桑植劉家坪邁開萬里長征第一步后,一別就是四十四年。老家的木屋里,一直住著他的母親、大女和弟弟。
我的思緒一時拉得很遠,我想得太多。如今將軍的半身銅像就端立在故居堂屋的中央,安靜,端詳,守著自己離別太久了的家——那個魂牽夢繞的小木屋。屋后旁,有他長眠于此的父親和母親。
我把步子放得更輕,怕驚擾了他的沉思,怕驚擾了他的休息。鐵血戎馬幾十年,將軍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慘烈地激戰(zhàn),負過要命的傷,經(jīng)歷過妻離子散;解放后,為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傾其一生。他太累了,需要休息。
堂前花籃簇擁,那是后人對將軍人格的尊重,更是對將軍奉獻的肯定。人們用鮮花敬獻將軍,也許,這也正是將軍所期許的和平和清廉。
將軍留給家鄉(xiāng)的舊物很少,小小的展室里,按時間順序,僅有將軍少年時期求學用過的筆、書包、書夾、筆筒、碗底硯臺和一本復制件的同學錄,再就是他上世紀六十年代至逝世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和手表,還有一條皮帶。而展得更多的,是他戎馬年代的軍人照片、復制件的各種手諭命令,是他擔任國家領導人后的公仆照片。
展室沒亮燈光,我借著微弱的天光,仔細地看,仔細地讀,像讀給將軍聽,像指給將軍看。將軍求學時的舊物,不管是不是,都可以肯定地說,他用過。
我流連在展室里,用我的手機,把像素調(diào)到最佳的位置,按動快門,把這里的一個個物件,收錄進我的相冊里,更是收錄進我的記憶里。
走出舊居大門,轉過身來,我在將軍銅像前畢恭畢敬地鞠躬致禮,把我的所有的愛和情都敬獻給了將軍。
“我是農(nóng)民出身,是一個山里人?!蔽曳路鹇犚妼④娫谖业纳砗筝p輕地對我說。我滿眼熱淚,走進初冬明媚的陽光中,看見地上落滿了一地鮮紅的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