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日報·掌上張家界訊(通訊員 盧小紅)“喲荷荷,百條板凳首尾連,翻滾騰挪舞蹁躚;喲荷荷,遙觀接漢疑星落,繁光撲朔遠綴天……”近日,筆者來到享有“千島龍?zhí)丁币约啊爸袊耖g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美譽的張家界市慈利縣龍?zhí)逗渔?zhèn),走進該鎮(zhèn)中學大禮堂,發(fā)現(xiàn)在鏗鏘悠揚的《板板龍》歌聲中,30余名學生正在專業(yè)輔導員老師的指導下,接受土家族非遺文化項目——板板龍燈的訓練。
訓練場上,孩子們身著黃馬甲,腰束紅腰帶,有的在訓練“板凳接龍”交叉動作、有的在學習“繡球穿插”輔助動作、有的在練習板凳舞龍基礎動作……尤其是合成排練時,大家嫻熟的滾、游、翻、跳、穿等技藝表演,隊形協(xié)調有序,動作靈活敏捷,展現(xiàn)出龍騰翻滾的形象,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它傳承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我們要通過'板板龍燈`這個平臺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傳承好、保護好、發(fā)展好。”該鎮(zhèn)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楊欽平介紹,多年來,龍?zhí)逗渔?zhèn)中學以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重點開展學校特色建設工作,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挖掘、整合了板板龍燈、漢劇、剪紙、竹竿舞等一批土香土色的民間技藝教材資源。學校多項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承活動曾被湖南教育網、湖南教育新聞網、掌上張家界、《張家界日報》等各級各類媒體廣泛報道。
相傳,“板板龍燈”起源于北宋徽宗年間,發(fā)源于張家界市龍?zhí)逗渔?zhèn),旨在紀念龍?zhí)逗印昂谏穸级健薄良易褰朔舜笥⑿劾兹f春將軍。因為在當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那日,雷將軍發(fā)動村寨群眾各家自備一塊長五尺木板,上面點燭燈,連成一條長龍,取名“板板龍燈”,誘敵出山觀燈而擒之。后依計成功破敵,將匪首張大奎捉拿歸案,斬首示眾,沉尸龍?zhí)丁5讓④娫趹?zhàn)斗中不幸身受重傷,英勇獻身。自此開始,每年元宵節(jié),村民們都會自發(fā)舞起“板板龍燈”,以此慶豐收、賀平安、祝吉祥,祈求新年家庭和睦、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從民國至解放初期,“板板龍燈”活動的開展稍有改變,一般在春節(jié)或國家大型慶祝活動期間進行表演,如: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勝利等;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他們又想起了“板板龍燈”,村民們自發(fā)組織,自己出資出力制道具,重新沿襲了這一龍舞表演形式。“板板龍燈”是大湘西人的瑰寶,是慈利最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全國獨一無二。2021年6月1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張家界市慈利縣老三區(qū)龍?zhí)逗渔?zhèn)組織申報的“板板龍燈”舞,位列名錄107III-4龍舞(板板龍燈),成為張家界市第五個、慈利縣首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板板龍燈”具有獨特的表演風格,成人表演是一項大型群體舞蹈,線條優(yōu)美,意境深邃,動作撲朔迷離,變幻莫測。所用木板(板凳)長5尺6寸,寬5寸,上面安有5個五方燈籠(表示五谷豐登),兩頭均有圓眼,板與板之間,用一根小木棒穿插在圓眼里,進行連接,便成了一條長龍。龍頭一丈二尺高,每隔50米旁安排一個樂隊,同時燃放煙花、鞭炮等。表演時,板板燈像蛇一樣的圈大盤,龍頭順左方向往內轉,再又從中間順左反轉向外,慢慢的演變成“五谷豐登”“福祿壽喜”“祖國萬歲”“中國夢”等造型,參加表演少則要三四百人,多可達2000人,場面氣勢宏大,蔚為壯觀。
龍?zhí)逗渔?zhèn)中學從“踏進校園”到“邁上舞臺”,歷經十載,這十年來,“板板龍燈”舉辦得越來越豐富,成果也越來越突出,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認可。2012年9月龍?zhí)逗渔?zhèn)中學成立“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組建“板板龍燈”興趣活動小組,且精心編排、訓練以來,2014年、2015年、2016年、2019年學校相繼組織過專場表演,中小學六年級以上的學生大都參與了體驗。如今,“板板龍燈”成為該校一堂固定的教學課程,定期安排“板板龍燈”非遺文化的授課、展示或體驗,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持續(xù)接觸非遺文化的機會,而不是讓“板板龍燈”成為湊熱鬧、擺樣子、耍把式,培沃了非遺傳承的土壤,讓校園成為“板板龍燈”非遺傳承的基地。
2021年春季學期開學以來,在慈利縣教育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龍?zhí)逗渔?zhèn)中學結合“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工作要求,特邀慈利縣第一完全小學少年宮的專職輔導教師、慈利縣龍?zhí)逗渔?zhèn)“板板龍燈”協(xié)會會長張益忠以及秘書長兼?zhèn)髁曀L(傳承人)劉漢洲等專家來校指導“板板龍燈”改編排練(舞臺表演),從表演人員人數(shù)的確定、道具的制作、動作的編排、音樂的匹配到繡球的穿插與花樣的翻新,專家們耐心親身示范,耐心講解,盡心盡力。少年宮精心挑選的38名小演員們興致盎然,每日堅持訓練樂此不疲,各項規(guī)定動作行云流水,流暢自如,日臻完美。先后曾參加了社區(qū)2021年建黨百年慶祝大會、2022年元旦文藝匯演、2022年“慶六一”暨學校經典誦讀等校內外匯報展演活動,獲一致好評。
“今年以來,學生的作業(yè)量大幅減少,大都在課內完成了。課余時間的訓練他們一直都在堅持,每天晚餐后,孩子們都會自覺趕到訓練場地參加練習。”該校教務主任、少年宮負責人朱鴻霖老師說:“盡管板板龍燈訓練很辛苦,但沒有一個隊員想過放棄,因為他們熱愛板板龍燈,熱愛這項傳統(tǒng)文化。”
采訪結束后將要離校時,楊欽平校長向筆者介紹,非遺傳承活動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浸潤了孩子們的心靈,提升了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一顆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傳統(tǒng)文化、將非遺文化發(fā)揚光大的種子。自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學生已經能夠很好的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學校成立“板板龍燈”舞臺表演隊,旨在把這種原汁原味的“小板凳”非遺文化搬上“大舞臺”,融進校園文化,突出民族風格與辦學特色,全力打造校園亮麗而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