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離開家鄉(xiāng)四十多年,身處新興的旅游城市,享受著城里人的生活,但總忘不了老家官橋,這里常常讓我魂牽夢繞。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和每一條小路,都留下了我人生成長的足跡。那里有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兒時的伙伴和朋友。每當靜下來的時候,思鄉(xiāng)念親的情緒油然而生,從前的往事總會歷歷在目,如同電影一幕幕隨風飄逸神游!
一切從一九六三年的那個春天說起。
這是一個絕對應該在我的記憶中留存的年份。這一年所發(fā)生的一些事,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我的人生。這一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fā)表了人類史上最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這一年歐陽海舍身救列車的英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這一年根據(jù)著名的云南撒尼人民間傳說改編的大型歌劇《阿詩瑪》“馬鈴兒響來喲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xiāng)”的歌聲回蕩在中華大地。這年國防部授予駐上海某部八連以“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稱號,還以他們?yōu)樵团臄z了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這一年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fā)表。確定每年3月5日為“學雷鋒紀念日”。這一年2月4日立春,在過完元宵節(jié)的兩天后,陽歷2月11日,是我跨進校門的第一天。這是個春風和煦,春水蕩漾、春草又綠的春天。春天陪伴萬物與我們一起成長,草長鶯飛春去春回,留下了太多記憶。
我所上的學校官橋完小,設在村東的杜氏宗祠內(nèi),離家足足兩華里。上學對懵懂的我來說,特別期待,特別興奮。那時不興大人接送,也沒有家長帶著報名。每天在家吃過早飯,背著簡易小書包,迎著朝陽小跑步地趕到學校。那時的書包多是只需裝兩三本書的土布袋,有的是竹制兩件套,由兩塊兩指寬不足尺長的竹片,一頭用鐵絲或麻線固定,一頭是麻線或橡皮筋所系的開放、閉合式接口,書本夾在兩塊竹片的中間,竹片的兩端用布筋或麻繩連接,這便是書包挎帶。另一件,則是一節(jié)保留兩端竹節(jié)的竹筒,在竹筒上方離竹節(jié)一指處圍著竹筒鋸開五分之四,將另外的五分之一切開削除一半內(nèi)層,再適度火烤增強韌性,這就是裝鉛筆、毛筆、尺子的筆筒,肩挎掛著筆筒的書包,跑起路時學習用具在竹筒搖動作響好似在為主人運動奏樂加油鼓勁,每當聽到學堂山頂鐘亭大鐘撞擊的聲音,三、五、十個同學一起跑得更加歡快,竹筒里發(fā)出的合聲讓人格外享受,這一幕至今難忘。
在官橋小學就讀的前七個學期,不能說教學是正規(guī)的,但應該是按部就班的。到了四年級下學期因為政治運動,我們的學業(yè)在停課鬧革命、復課鬧革命中度過,一九六九年讀完小學。小學期間最難忘的三點,一是唱《學習雷鋒好榜樣》,入學時開始學唱,一直唱到小學畢業(yè),我喜歡這首歌,歌詞朗朗上口,歌曲激昂、令人振奮,可以說這首歌伴隨我的成長,也是我人生的導航。二是憶苦思甜,學校每年都要開展憶苦思甜活動,由學生自己扯野菜、自帶包谷粉或大小麥粉及筷碗,將野菜焯水后切細,再同少量的雜糧粉倒入鍋中開水攪拌,煮熟后每人一碗,先是聽苦大仇深年過花甲的老人講苦難的家史、村史,講得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師生無不為之動容,不時會一遍遍振臂高呼: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憶苦思甜催人淚下的訴說讓我們從小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三是加入少先隊,第一次戴上紅領(lǐng)巾,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那時激動與自豪至今難忘,走上主席臺,當高年級的少先隊員為我們幾個低年級的同學系上紅領(lǐng)巾時,我情不自禁地給老師和同學行了一個隊禮,沒想到還迎來了熱烈的掌聲。入隊后的每次活動,輔導員老師總會重復一句話:少先隊員要做國家的小主人,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
七十年代的第一個春天,我們跟隨春天的節(jié)拍上了初中。前幾年升初中,不看學生成績,只要根紅苗壯就可以。我們這一屆既看家庭出身,也要看考試成績,我有幸被錄取,自然很高興。學校在離家六七華里的巖板田村,原來只是一所小學,因為周邊八九個村沒有中學,加之縣委書記辦點而升格為初中。沒有教室,自己動手興建,師生上山砍柴燒瓦,早稻收割后請匠人把稻田夯實鏟磚,挑運土磚全由老師和學生負責,我一次挑四塊,足足六七十斤,個子大的同學一次挑六塊,沒有幾個月兩棟嶄新的教室拔地而起。為了磨練學生的意志,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品格,也是為了補助建校資金的不足,幾百師生一起出動賣苦力挑硫磺,從三官寺鄉(xiāng)到江埡碼頭往返幾十里,我個頭小也挑了五十多斤。這一挑讓我懂得勞一分錢得出一身汗,更知道父親的辛勞和不易,為籌到哥哥上學費用,在百日大旱生產(chǎn)隊放假的日子,連續(xù)一個月零三天挑硫磺,每天負重過百斤往返在喻家嘴至江埡碼頭五六十里崎嶇的山間小道。在巖板田讀初中的兩年,基本上是朝出晚歸,清晨六點多早餐后上學,下午四至五點放學,走一個來小時的山路回到家里,這時父母還未收工,飯菜總會是放在熱鍋里,就這樣中餐晚飯一起吃。我與大多數(shù)學生也有所不同,入校不久就被選進校文藝宣傳隊,過了一學期又被指定擔任隊長,因為要排演節(jié)目和巡回演出不得不寄宿。寄宿生是幸運的,能一日三餐正點開餐。巖板田中學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有二三十名隊員,校領(lǐng)導特別器重,尤其有一名出類拔萃的音樂教師領(lǐng)銜策劃、編排、導演,既有自編自導自演的節(jié)目,又有學習模仿革命樣板戲的選段,諸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等經(jīng)典京劇選段,那個年代的群眾特別愛看京劇,除了渴望文化生活外,那就是天真可愛學生扮演的人物角色更是逗人喜歡,我們的節(jié)目曾獲得區(qū)聯(lián)校組織的文藝匯演一等獎,不僅在江埡區(qū)集會時調(diào)演,而且多次深入到學校周邊村巡回演出。記得有一次去九里埡村為群眾送戲,擔當主角的我因為感冒發(fā)燒又不能缺席,是劉老師翻山越嶺把我背上了舞臺,我們的演出贏得觀眾一陣陣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在巖板田中學的兩年,讓我收獲多多。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在文藝宣傳、公共服務、助農(nóng)幫困等方面也得了鍛煉。那時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體制,我被推選擔任一連二排副排長,剛滿十五歲學校就報經(jīng)聯(lián)校團委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為年級最早發(fā)展的新團員。共青團員的身份自然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已,各方面當先進作表率,被評為聯(lián)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并在聯(lián)校召開的大會上作典型發(fā)言。
一九七二年的春天,我又踏著春天的腳步上了高中一一慈利二中。我們這一屆招了四個班,總共不過兩百人,生源覆蓋江埡區(qū)八個鄉(xiāng)鎮(zhèn)和溇水上游原慈利劃歸桑植管轄的幾個鄉(xiāng),招錄的學生盡管經(jīng)過了篩選,但學習成績?nèi)詤⒉畈积R,入校一個多月后,學校組織了一次摸底考試,然后根據(jù)考試成績重新編班,其中十一、十三兩個班繼續(xù)上高一教冊,另外兩個班分別從初中階段補課。高十三班的摸底考分比高十一班稍有遜色,但班干部是擇優(yōu)挑選的,團支部書記、班長分別由我與善鈞同學擔任,校學生會主席也是我們班的同學,校黨支部書記劉文俊在我們班蹲點,親自擔任班主任,旨在營造你追我趕的良好學風。當時的二中看重教學質(zhì)量,教學方法也比較開放。入校后的第一篇作文,只指定寫作范圍,沒有統(tǒng)一命題,要求圍繞上高中寫作就行。我的作文是《毛主席送我上高中》,被老師視為范文在班上宣讀、點評,并刊登在新學年首期語文???。這對我是莫大鼓舞和鞭策,從而激發(fā)了我對寫作的興趣。其它各科的學習也是緊張中不失活潑,每科都設有學習興趣小組,由學生自己選擇,課外活動由任科老師或小組長組織,課內(nèi)教學十分緊張,數(shù)理化考試不斷,期末考、期中考,月考、周考,還有單元測試,每個同學都不得有絲毫懈怠,整個學期基本在考試中度過,正是高中期間的頻繁考試,為七七年恢復高考打下了基礎。體育課、勞動課也是別開生面。體育課聘請駐校解放軍教官訓練隊列,各種球類、田徑運動也很活躍,結(jié)合組織去南方大寨長峪鋪村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開展長途拉練,把軍訓融入到體育課之中的點點滴滴令人難忘。勞動課走出了校園,把課堂搬到了學農(nóng)基地。學校有自己的農(nóng)場,在離校園五六里的北山大葉坪,學生每學期當一周農(nóng)民,以班為單位輪流上山,吃住在農(nóng)場,住茅草房,睡稻草地鋪,飲食起居全由班委會負責,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挑水、蒸飯、炒菜全由學生動手,農(nóng)場自然成為培養(yǎng)學生勞動觀念、團隊意識、管理能力最好的課堂。二中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這里曾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所在地。幾十年學校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忠實踐行毛主席“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始終把握學生健康成長的正確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樹牢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不少同學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七三年暑假開學前一個星期,我有幸參加了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校黨支部組織委員夏壽桃老師自始至終跟班學習,與我們一起聽黨課、學黨章、談理想,大家對黨更加敬仰,都暗暗下決心,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向黨組織靠擾,我的這個愿望直到十年后的一九八四年七一前才得以實現(xiàn)。
在家鄉(xiāng)上小學、初中、高中這段人生旅途起步的時候,能讓我穩(wěn)步前行是因為腳踏實地,雙腳連褲管都沾滿了泥土,是泥土的厚重給了我成長的能量,是泥土容納萬物的品格開闊了我的胸襟,是泥土不具卑微忍辱負重的純粹給了我對事業(yè)的堅守與應有的擔當。我崇拜泥土無私無畏的精神,更感恩泥土對我的承載。當呱呱墜地來到這人世間,我別無選擇親吻的就是家鄉(xiāng)老宅那間木屋的泥土地面,她不嫌我臟而助我長,把我的胎水收藏在泥土的內(nèi)面,從出生我就與泥土結(jié)下不懈之緣。每當寒暑假我回到老家,小學三年級前基本上挖泥洞、和泥水、開泥溝、拱泥橋、拌泥土、塑泥人,以泥為伴,泥中尋樂。十歲以后則是在泥土中尋寶,背著竹背簍、扛起小鎬頭、帶著小彎刀、腰系小竹簍,在老宅周圍的叢山峻嶺、溪溝、大地挖麥冬、挖半夏、摘金銀花,收割季節(jié),春夏撿麥子、撿豆子、撿稻穗,秋冬撿木子、撿桐子、撿紅薯等,每當出門時父母總會叮囑,撿東西要遠離隊里的搶收現(xiàn)場,撿東西也要有志氣、有骨氣,不得損公肥私。在連續(xù)不斷地實踐中,我也摸索出了撿農(nóng)作物的經(jīng)驗,圍繞田角地邊撿,圍繞零星地塊撿,圍繞邊遠地段撿,圍繞廢棄秸稈撿。撿木本植物果實,則要圍繞樹冠邊緣地段撿,圍繞山脊邊際區(qū)域撿,圍繞山凹角落遺漏單株撿,圍繞人家所不能而放棄處撿。記得有一年深秋在九甲灣后山撿木子,一蔸三四人合圍的木子樹,主桿的中段有兩三尺大、兩丈多長的橫枝,離地面足有五六米,枝桿上的枝條茂密結(jié)實累累,因為扁擔枝采摘危險,生產(chǎn)隊社員只得放棄,撿木子的同伴也是望而生畏,這卻為膽大的我提供了機會,我運用軍體課所學,采取匍匐前進的方式通過扁擔樹枝,將放棄的木子一粒不留的全部采下,足足六七斤,能賣一塊多錢,在場的男女老少都為之喝彩,從而因此成名,至今還有人津津樂道說起這事。在小學五六年級和上初中這段時期的節(jié)假日,是我上山下地撿農(nóng)作物和土特產(chǎn)的黃金期。我同二姐都是撿山貨的能手,那幾年我們所撿的木子、桐子都是上百斤,可賣幾十元錢,足夠解決上學的費用。我們所撿的紅薯上千斤,比生產(chǎn)隊分配的還要多,既可做主食,又可磨粉熬糖,粉渣糖渣養(yǎng)豬。在滿山遍野撿的付出中,讓我懂得聚少成多,一粒糧食一粒汗,一個銅板一身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更讓我學會用心觀察客觀環(huán)境,在細心尋找、不放過任何可能中收獲回報。
再就是每年的農(nóng)忙假。農(nóng)忙假一般是十天半月不等。小學階段學校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主要是扯豬草、割牛草,四五六年級那幾年,還自覺擔當小廣播員,用硬紙自制的土喇叭,在生產(chǎn)隊最高的螺絲轉(zhuǎn)九山峰廣播,與同村的幾個高小生各占領(lǐng)一個山頭,每天清晨爭先恐后上山廣播,成為當時農(nóng)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據(jù)高點。記得上初中后的農(nóng)忙假,我開始跟著父母下田勞動,出早工、打夜工,春插時早晚多是扯秧。生產(chǎn)隊出工按勞動力等級記分,一等勞動力出工一天,男性十分、女性八分,給我的最初評分三分。那個年代每十分的日值0.25元左右,也就是說一等男勞動力出工一天,報酬不到三角錢,但比周邊生產(chǎn)隊還要稍高一些。農(nóng)忙假最讓我難忘的還是插秧。上高中時偶然看到唐·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詩》,句句感同身受,自然肅然起敬,對我影響至今?!笆职亚嘌聿鍧M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笔掷锬弥砻绨阉锶疾鍧M了,低頭就可以看到田里的水倒映著天空。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須清凈、沒有腐爛,將來才能長成“稻(道)”,插秧時看上去是邊插邊后退,但卻一直是在向前。這首詩告訴我們:從近處可以看到遠處,退步也可以是進步。禪師觀看世界與常人有所不同,譬如詩中說:“低頭便見水中天”,就是要我們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看成熟的稻子,穗頭無不俯視稻田,要想認識真理,就要謙沖自牧,把頭低下來。一般人總以為人生向前走,才是進步風光的,而這首詩卻告訴我們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風光的。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貴。我把這首詩恭恭敬敬地摘抄在筆記本上,經(jīng)常拿出來一讀、一想、一悟,正是這首詩常常勾起我春插畫面的回憶,農(nóng)民的純樸與勤勞,插秧詩的退步與進步,泥土的芳香與大愛,都讓我情不自禁愛家鄉(xiāng)、愛泥土、愛農(nóng)村、愛農(nóng)業(yè)、愛農(nóng)民,因為我的父母是農(nóng)民,雖然七七年恢復高考走出山村,但我的農(nóng)民基因、農(nóng)村情結(jié)永遠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