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下紅河谷,界上彩云間。
這片古老的梯田風光,就若隱若現(xiàn)于這一方山水彩云之間。構成了張家界永定區(qū)丁家界最為神秘、古樸誘人的“界上農場”風光大片。
春種與秋收是農耕文明最為繁忙的時節(jié),也是最為舒心的時節(jié)。一季是滿懷希望,憧憬豐年;一季是收獲果實,享受幸福。
又是人間春種時。
在這片彩云之間,在這片神奇的高山坡地上,在這片海拔八百米獨特的田園種植區(qū),我們將欣賞到怎樣的詩情畫意?
在這里,有一群留守土地的農民。他們經風雨,伴日月,不畏雷電,不怕嚴寒,他們以彩云為樂,攜春風共舞,同夏花齊放,聽秋收歡唱,任冬雪錘煉,堅守幾千年來的農耕文明,用自己的雙手繪制時代的最新畫卷。
看那層層疊疊如鏡片一樣鋪展的梯田里,一個個彎曲的身影,一根根快樂的手指,正在與自家堂屋一樣熟悉的稻田對話。他們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忙碌著,把一把把青苗插進大地,插進春天溫暖的懷抱。用一個個綠點、一條條綠線、一方方綠面的節(jié)奏,給這一方田野輕輕地披上一身青綠的披風。一方天地如此魔術般的變化,沒有憂傷,只有快樂,沒有失望,只有忙碌。這樣的忙碌,是一份希望,是一份寄托,是一份責任。自從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這里就慢慢脫貧致富了,這樣的忙碌,是在抓住農時,搶插一年的那份驚喜與信念。自從“界上農場”打卡以來,他們就在每一個春插的季節(jié),默默地重復著這些古老的插秧細節(jié)。
漫游此地,一行行、齊刷刷、嬌嫩嫩的綠色禾苗,會牽扯我們的腳步,會讓我們俯下身去,加入他們的行列。也會讓我們趕快舉起相機,行走于綠光閃爍、田園小徑,迫不及待地拍下這一幅幅飽滿酣暢、鄉(xiāng)野十足的錦繡圖案。不一會兒,在一片梯田里,無數蒼翠欲滴的秧苗整整齊齊地站著,就像等待檢閱的儀仗隊,更像巧奪天工的土家十字繡。春插的丁家界,春風十里,歲月如歌,漫山遍野開滿了油菜花、杜鵑花、櫻桃花。當下的春插雖不及集體化時代的波濤洶涌,但也平添了幾多的情趣雅致,生發(fā)了無數的人生回憶。
就在你忘情地參與插秧體驗時,你的身邊猛不丁就會有人輕輕吟誦:“手把青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樣的禪味詩句,這樣的迷人風景,這網紅打卡地,讓我們心心念念,不忍離去。
在這般盛大的春插場景里,各位游客從四面八方把目光匯集到一個古老的覃家大院里,仿佛魂牽夢繞,百川歸海。
覃家大院的華麗轉身。
這座土家百年古村寨里的覃家大院,綻放在永定區(qū)天門山鎮(zhèn)土木溪村丁家界組的山界上,綻放于醇香、厚重的土家農耕文化墨香詩韻里。四季翠綠掩映,云霧輕紗曼舞,土含富硒的生命火種,自然山泉清冽甘甜。天人合一、陰陽合和的特殊地理位置,陽光充足,雨水也充足,這種陽光與雨水的君臣佐使,讓這方山水魅力四射。這里的野菜果蔬香盈四季,這里的生態(tài)家宴味鮮“醉”美。原始的農耕方式生產的稻米,早在清朝年間就被定為朝廷貢品。如今因覃家大院的主人,酷愛傳統(tǒng)農耕文明,得以傳承,發(fā)揚光大。
張家界旅游的長足發(fā)展,潮水般推動全域旅游的興起。比鄰天門山風景區(qū)的丁家界也搞起了鄉(xiāng)村旅游。集觀光與家庭農場于一體的覃家大院,在某一夜之間成了網紅打卡地。這樣的打卡地,與柳葉溪、中村、牧笛溪等古村寨一起,構成了張家界鄉(xiāng)村旅游向南一線最為炫目的顆顆明珠。
懸念提起,終會落地。其實,覃家大院出名的那一夜,應是2014年春節(jié)前的一夜。那時,在此舉辦了一場大型的“長桌宴”,上了中央電視臺。后來CCTV3、CCTV1先后在這里拍攝了《覃家大院過大年》專題片和2015年春晚廣告。覃家大院的四合天井,方圓五六畝,鑲嵌在花果飄香、綠樹成蔭、層層梯田、彩云繚繞之間。因祖輩避匪,偏隅一安,移此建屋,至今已有180多年歷史。它坐落在丁家界半山頂,與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遙相呼應,風景絕佳,自帶流量。豐厚的土家文化、源遠的農耕文明,像一株奇葩,被央視高高托舉于世人面前,芬芳四溢。從此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這里要說的另一宗懸念,也即將揭秘。覃家大院的農場主,這位神秘的主人,即將出場。2017年7月,覃家大院家庭農場正式成立,覃云成了地地道道的農場主。
覃家大院如今健在的老主人是覃大爺。覃大爺年近八旬,精神抖擻,是上個世紀村里的老支書。兒孫們都下山進城住進了樓房,他與老伴仍然堅守在山上,打理著田間地頭和山林魚塘。老人共育三個兒子,老大、老二參加了革命工作。農場主覃云,是覃大爺最小的兒子。如今覃家大院也就覃大爺與覃云爺倆用心駐守,傾情開發(fā),其樂陶陶。
古老的覃家大院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來到“界上農場”,清風拂袖,云霧纏身,如臨仙境。游客便覺“青峰鳴翠鳥,高山響流泉,身在農場里,如上彩云間”。然而,曾經的古驛站,直到本世紀初,這里都是交通不便,是遠近聞名的窮山坡。雖然離城區(qū)只有20公里路程,但這里山高路陡,不通公路,外出趕集只能步行,下山一次,來回要花去整整一天。村里人為了改善生活,大多外出務工,連自帶山泉水、耕作條件最好的農田也無人耕種。大面積農田就從那個時候開始逐年拋荒了。
2014年,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在外打工的覃云年底回到老家,試著開了一個食宿一體的農家樂。每年收入2萬多元。后來,他成立了覃家大院“家庭農場”,種植生態(tài)稻米,賣起土特產。一年收入30多萬元,大大超過了他在外打工的收入。如此一來,他便堅定了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信心。
說起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事,覃云感慨良多。他說,2014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嶺。此前,他在河北保定打工,家里兩個留守男孩,由年邁的父母照顧,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在外打工,他時刻牽掛,白天身在他鄉(xiāng),晚上夢在故鄉(xiāng)。心想,回家做事,才是出路,才能照顧好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
2014年的臘月,央視要在覃云家拍過年片,他興奮之余,抓住這個機遇,就回家開辦了農家樂并開始謀劃開荒種田。那時,他看到全村的大部分稻田已拋荒了,田里的雜樹長得比碗口還要粗,雜草有人多高,野葛根比手腕粗,野豬比家豬要多,他的心疼痛不已。
回想起小時候的田園風景,覃云心里感到無比凄涼。以前是風景如畫,現(xiàn)在是遍山荒蕪。前輩開辟良田是多么辛苦,到現(xiàn)在卻荒廢了,覃云的心里感到不是滋味。面對此情此景,覃云產生了一種想法,一定要把這些荒田開挖過來,恢復這些稻田昔日的芳華。更何況,丁家界的大米,打清朝起,就已列入貢米。這樣的獨特資源,一定要把它開發(fā)出來。
要種貢米,必需良田。要墾復良田,又談何容易?覃云打定主意鐵下心,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荒廢的田地流轉過來。他每家每戶登門拜訪,苦口婆心磨破嘴皮,與各種心態(tài)較量。有的人寧荒勿轉,有的人要價天高,有的人拭目以待,有的人鐵門緊鎖,有的人半推半就,但最終,覃云還是以誠心打動了鄉(xiāng)親們的心。流轉了一部分荒田荒地,有的墾復過來,有的重新開墾。
回想起當時開荒的情景,覃云說他到如今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酸楚。村里人不支持也罷,就連他的家人也持反對意見,說他打工賺了幾個血汗錢,搞這么些不進油鹽的事,錢打水漂了不算,下輩子喝西北風恐怕都找不到方向了。
覃云用“種田就要種出個樣子來,當農民就要當個新農民”的理念,來教育說服大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村里人也不在背后說他是傻蛋了,家里人也覺得他在干一件光明正大的好事,種田不丟人。
開荒最大的難事就是怕失火,荒蕪多年的田地都與山林連為一體,一個失誤會讓好事變壞事,還會攤上牢獄之災。覃云在開荒墾田中,把各種風險因素考慮得周全備至,處處防患于未然。他從村莊附近請到了幾十個幫工,把荒田荒地里的雜草燒了,樹根挖走了,田埂整理了,土壤翻耕了,水源疏通了,一丘丘梯田像鏡子一樣恢復了往日的明凈。碧波蕩漾的層層梯田,迎日送月的座座青山,畫出了新農村的新畫卷,唱出了新時代的新氣象。
盡情擁抱泥土香,“百二秦關”屬農場。
在回鄉(xiāng)的2200多個日子里,覃云的眼里總是含著晶瑩的淚水,因為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因為他對這片土地充滿了夢想與期盼,因為他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生命相系。
2016年,墾復農傳坡、村部周圍70多畝。
2017年,墾復土墻崗、蘭子崗70多畝。
2018年,墾復梧桐崗、木耳棚60多畝。
2019年,墾復金錢坡屋后、張家下壩、丁家界婆婆井50多畝。
2020年,墾復二壩源、槐樹腳周圍70多畝。
至今,已墾復并開墾良田近400畝,他的“界上農場”也初具規(guī)模、蔚為壯觀。
覃云一邊開墾新田,一邊種植傳統(tǒng)水稻。他憑著守正創(chuàng)新、貨真價實、誠信經營的精神,讓丁家界農墾58、冷水糯等富硒大米,銷量爆棚;讓丁家界的稻花魚、糍粑、炒米、臘肉等農產品得到了市場超贊。
覃云天性聰明,勤勞勇敢,雖讀書不多,但自學成才,可謂一代新型農民的自我崛起,與土地的關系更為親密,與大山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對未來充滿信心,規(guī)劃有度,決心在發(fā)展現(xiàn)有農產品的同時,拓展原生態(tài)農耕品牌,把丁家界糍粑、炒米和臘肉產品,推向全世界。與此同時,他將打造現(xiàn)代梯田景觀文化帶、土家康養(yǎng)休閑基地、農業(yè)親子體驗園等“農旅文”深度融合田園綜合體。
生態(tài)農場哪里去?丁家界上彩云間。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想吃啥、想購啥,覃云就會像從“超市”里取出“界上農場”里的農墾58、冷水糯,以及千奇百樣的山珍野菜,來滿足你們的好奇心、探索欲、康樂福、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