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a级毛,2019精品手机国产品在线,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97在线精品视频免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湖南新聞

兩個閃閃發(fā)光的名字,兩段熠熠生輝的故事

2021-02-26 15:28:24  來源: 求是網(wǎng)  作者:  閱讀: 張家界日報社微信

    一個來自重慶秦巴山區(qū),

    一個來自湖南湘東邊陲。

     

    一個是帶領(lǐng)鄉(xiāng)親開山鑿路的“當代愚公”,

    一個是革命老區(qū)脫貧攻堅的“最美書記”。

     

    一個是帶頭引路、拔除窮根,讓村里人過上好日子的村黨支部書記;

    一個是不讓人民吃苦頭,要讓百姓有奔頭的“一線總指揮”。

     

    一個是把使命扛在肩上,把群眾裝進心里的“筑路人”,鞠躬盡瘁;

    一個是以行動詮釋赤誠,以赤誠贏得民心的“真青天”,死而后已。

     

    他們,就是脫貧攻堅一線優(yōu)秀黨員干部代表:毛相林,黃詩燕


    圖片


    2020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fā)布黃詩燕、毛相林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span>稱號。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提到了這兩個閃閃發(fā)光的名字。


    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熠熠生輝的扶貧故事。


    圖片


    脫貧攻堅,取得了物質(zhì)上的累累碩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碩果。廣大脫貧群眾激發(fā)了奮發(fā)向上的精氣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傳播,文明新風得到廣泛弘揚,艱苦奮斗、苦干實干、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廣大貧困地區(qū)蔚然成風。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通向外界道路的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span>


    ——習近平


    圖片

    “摳也要為子孫后代摳出一條路來!”

    毛相林,現(xiàn)任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堅持苦干實干,帶領(lǐng)村民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帶領(lǐng)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時15年探索培育特色經(jīng)濟,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蹚出了一條致富路,讓村莊貧窮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觀。


    鎖在喀斯特地貌下的“井底之村”


    下莊村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徑1.3公里,井口直徑不到10公里。


    過去,全村4個社、96戶人家就住在“井底”,連接外界的唯一一條“路”,是近70度坡度的山體上三個大臺階和108道“之”字拐。村民們?nèi)ノ咨娇h城,要經(jīng)由逼仄的古道翻越懸崖,一來一回至少4天。到1997年時,全村397人中有150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160多人沒見過公路……

    圖片
    圖片


    閉塞的交通束縛了人們掙脫貧困和封閉的雙手,阻擋著全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腳步。水果成熟了卻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藥材無法銷售出去,只能用來燒火;豬羊趕不出山,不能變成現(xiàn)錢;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沒救了;山外的姑娘打死也不往山里嫁……


    難道下莊村人注定與世隔絕?注定只能當“井底之蛙”?注定生活在這“天坑”之下,子子孫孫窮下去?


    “要修路,再難也要修”


    1997年7月,剛剛當上村支書一年多的毛相林坐在下莊村的“井口”之上,望著四周海拔1000多米的群山,眼淚奪眶而出。路,已經(jīng)到了不能不修的時候了,沒有路,他們就是最后的下莊村人!


    然而那時,下莊村的路還沒有列入全縣規(guī)劃,一無錢、二無機械,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嗎?


    毛相林下定決心:要修路,再難也要修,摳也要為子孫后代摳出一條路來!


    面對村民的質(zhì)疑和反對,他激昂地說:“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這句話激蕩起村民們向貧窮閉塞宣戰(zhàn)的決心和勇氣。

    圖片
    圖片


    山一樣的艱難,終難敵山一樣的意志。


    缺乏勞動力,毛相林就號召在家勞力全都上工地,還給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寫勸回信;沒有資金,他帶頭賣豬賣糧,四方借款籌措……1997年冬,下莊村人在絕壁之上打響了向命運抗爭的第一炮。


    “土專家”放紅繩,半山腰“蕩秋千”


    然而,在絕壁上開出一條天路,遠比想象的更加艱難。


    沒有工具,毛相林和村民們就腰系長繩,用大錘、鋼釬、簸箕等簡單的農(nóng)具懸在空中鉆炮眼。


    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他們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體上,將炸開的缺口作為“立足之地”,用手挖,用腳蹬。


    高山絕壁沒有人家,他們就住山頂、喝泉水、睡山洞。


    圖片
    圖片


    為早日修通絕壁路,毛相林最長一次在工地駐扎了3個月沒回家。他說,我是修路發(fā)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險的活必須帶頭。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毛相林帶領(lǐng)著下莊村人,在懸崖上艱難地一寸一寸向前推進。


    兩個月犧牲兩個人,路還要繼續(xù)修嗎?


    修路是危險的,犧牲隨時可能發(fā)生。


    1999年8月,26歲的村民沈慶富被峭壁上落下的石頭砸中頭部,掉下懸崖犧牲了;同年9月,36歲的村民黃會元被一方巨石砸到300多米的深溝里。


    兩個月里接連犧牲兩條鮮活的生命,路還要繼續(xù)修嗎?還會不會有人犧牲?在黃會元的靈堂前,壓力與愧疚讓內(nèi)心一直無比堅定的毛相林第一次產(chǎn)生了動搖。


    就在全村人陷入悲痛,陷入對修路的掙扎與彷徨時,黃會元72歲的老父親站了出來,當著全村男女老少的面,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這個地方這么苦寒,我們數(shù)十代的人受了這么多年的辛苦,哪怕我兒子黃會元死了,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我們公路就修通了,就擺脫這個貧困了……”


    老人的話擲地有聲,震撼著每一個下莊人的心。


    毛相林含淚問村民:“同意繼續(xù)修公路的,請舉手!”一聲聲響徹天地的“修”,一雙雙高高舉起的手,讓毛相林渾身又充滿了力量。


    圖片


    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就帶著村民們,又一次向大山發(fā)起了挑戰(zhàn),再沒有退縮。


    胼手胝足,絕壁摳出向生天路


    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愚公精神,是戰(zhàn)勝困難最堅強的力量。


    2004年4月,歷時7年,毛相林以“愚公移山”般的決心和毅力,帶領(lǐng)村民終于在幾乎垂直的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下莊村人終于能夠走出“天坑”,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xiàn)實。


    圖片


    路通的那天,毛相林找來一輛車,把這條路從頭走到尾。全村男女老少,自發(fā)形成隊伍,跟著他走。走到終點時,毛相林大聲對著鄉(xiāng)親、對著群山說:“今天我們終于把這條路修通了,我們沒有辜負死去的兄弟們?!蹦翘?,村民們笑了,他卻哭得像個孩子。


    毛相林帶領(lǐng)下莊村人用堅強的心撞擊堅硬的巖石,用血肉之軀刨出向生天路,彰顯了共產(chǎn)黨人把理想信念時時處處體現(xiàn)為行動力量的政治品格和先鋒形象,成為飄揚在大巴山深處一面鮮紅的旗幟。



    圖片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shù)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yè),涌現(xiàn)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國,獻身教育扶貧、點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張桂梅,用實干兌現(xiàn)“水過不去、拿命來鋪”誓言的黃大發(fā),回鄉(xiāng)奉獻、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黃文秀,扎根脫貧一線、鞠躬盡瘁的黃詩燕等同志,以及這次受到表彰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習近平


    “縣委書記黃詩燕,炎陵百姓好喜歡”

    圖片


    黃詩燕,生前系湖南省株洲市政協(xié)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2019年11月因公殉職,年僅56歲。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扎根基層一線,勇挑工作重擔,9年如一日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推動農(nóng)民增收,破解民生難題、提升幸福指數(shù),為脫貧攻堅事業(yè)鞠躬盡瘁,帶領(lǐng)革命老區(qū)在全省率先實現(xiàn)脫貧摘帽。


    這是頭等大事,我怎么能缺席!”


    羅霄山脈、湘東南邊陲、井岡山西麓,有一個具有光榮革命斗爭歷史的革命老區(qū)——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在這片紅色熱土上,革命戰(zhàn)爭年代有2位縣委書記犧牲在崗位上,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偉大戰(zhàn)役中,又涌現(xiàn)出為了老區(qū)人民擺脫貧困而犧牲的縣委書記黃詩燕。


    黃詩燕從鄉(xiāng)鎮(zhèn)一步步成長起來,47歲擔任中共炎陵縣委書記,一頭扎進羅霄山深處,下定決心與阻礙老區(qū)人民小康幸福的貧窮干一仗,一干就是9個年頭。


    上任之初,黃詩燕就深入到最偏遠的山村、走進最困難的農(nóng)家,訪貧問苦,問計于民。


    圖片


    2019年11月20日,是黃詩燕生前最后一次下鄉(xiāng)調(diào)研。他像往常一樣來到大源村,查看民生工程進度,與村民們聊聊家常。調(diào)研結(jié)束準備回縣城,他走到了車邊,又返回村衛(wèi)生室,核查家庭醫(yī)生簽約落實情況,要求村醫(yī)為村民做好慢性病治療服務。


    11月24日,因為掛念脫貧攻堅工作,他連夜忍著胃痛從株洲趕回200多公里外的炎陵。一周下來,他只能喝點湯、吃點稀飯,只是要求稀飯里面放點鹽,因為“不加點鹽,沒力氣”。同事們多次勸他休息,他總是說:“脫貧攻堅等不起,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等不起,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等不起,先挺一挺再看吧。”


    11月29日上午,炎陵縣召開脫貧攻堅調(diào)度會,他只喝了一點稀飯,又走向了會場。同事勸他別參加了,他說:“這是頭等大事,我怎么能缺席!”中午回到宿舍后,他心臟病突發(fā),不幸去世,永遠地離開了他所眷念的事業(yè)和群眾。


    圖片


    讓老百姓“有奔頭”


    上任之后的兩個月,黃詩燕走遍了全縣15個鄉(xiāng)鎮(zhèn)、54個貧困村。他對這片埋葬忠骨英魂的紅土地的感情更深沉,對纏繞老區(qū)人民上千年的“貧困枷鎖”認識更清醒,他暗下決心,不能再讓老區(qū)人民“吃苦頭”,要讓老百姓“有奔頭”。


    要致富先修路。黃詩燕親自擔任“總指揮”,在全縣打響了“交通加速”攻堅戰(zhàn),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huán)”。他整合資金7.95億元,新改建農(nóng)村公路1602公里,所有行政村、90%以上村民小組通水泥路。如今,炎陵從偏遠閉塞山區(qū)一躍成為湘贛邊重要交通樞紐,人暢其行,貨暢其流。


    扶貧必扶智。為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每年教師節(jié),縣里拿出100萬元重獎教師,黃詩燕親自給優(yōu)秀教師頒獎;為解決鄉(xiāng)村教師住房難的問題,在他的關(guān)心下,農(nóng)村教師都分到了安置房;為改善辦學條件,縣里整合資金3.6億元對全縣28所中小學進行提質(zhì)改造……如今,炎陵已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省教育強縣,全縣沒有一個因?qū)W致貧返貧家庭,沒有一個因貧輟學學生。


    農(nóng)村醫(yī)療改革是阻斷貧困的重要保證。黃詩燕大力推進醫(yī)聯(lián)體建設(shè),強化縣醫(yī)院與省、市醫(yī)院醫(yī)療合作,省、市專家定期到炎陵坐診,推動縣醫(yī)院近3年門診率提升19.58%;全面消除行政村衛(wèi)生室“空白村”,為貧困群眾搭建健康“直通車”。


    安居才能樂業(yè)。黃詩燕把保障安全住房作為“告慰先烈工程”,按照易地扶貧搬遷、農(nóng)村貧困對象安居工程、農(nóng)村土坯房集中整治工程分類分批保障。特別是對搬遷至縣集中安置區(qū)的貧困戶,堅持“先就業(yè)、后搬遷”的原則,每戶至少保證有一人在園區(qū)企業(yè)就業(yè)。


    圖片


    “你對群眾有多好,群眾對你就有多親”


    黃詩燕始終心系貧困戶,直接走訪入戶的群眾,有記錄的就達1000余戶,他常說:“你對群眾有多好,群眾對你就有多親!”


    在頻繁下鄉(xiāng)調(diào)研的山路上,黃詩燕認識了養(yǎng)路工人張愛平夫妻,每次見面,都要停下車來噓寒問暖,囑咐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養(yǎng)護好出村的唯一通道。他經(jīng)常拿“馬路夫妻”的故事教育干部:“張愛平夫妻不是正式職工,負責養(yǎng)護的路段有52.7公里長,涉及炎陵縣十幾個貧困村,天天在路上,就連春節(jié)也不休息。大家比一比,誰的待遇高?想一想,誰的境界高?”


    天坪村95歲退休老黨員張朝秀,義務養(yǎng)護村里公路30多年。黃詩燕專程看望,組織鎮(zhèn)村黨員干部到老人家里座談,邀請老人上黨課。老人去世前,拿出珍藏的一套《馬克思傳》,再三囑托兒子送給黃詩燕。書的扉頁粘貼著老人2014年寫的一首詩《最美書記》:“縣委書記黃詩燕,炎陵百姓好喜歡。當官不擺官架子,不恥下問真青天?!?/span>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最美書記”四個字,就是老區(qū)人民送給黃詩燕的最好獎杯!



    推薦閱讀


    中共重慶市委

    《“開山鑿壁”的筑“路”人》


    中共湖南省委

    《用生命踐行脫貧攻堅使命的“一線總指揮”》




    返回欄目[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wǎng)]

舉報此信息
進入張家界新聞網(wǎng)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