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昆明的鄭女士最近結束了一場歷時5年的官司。
2014年,她的銀行賬戶經過兩次非本人操作的交易后,1580萬元存款竟不翼而飛,其中1500萬元還被轉借給了他人。
為此,鄭女士將昆明阿拉滬農商村鎮(zhèn)銀行告上了法庭。
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這場官司直到2019年才有了最終結果。
不翼而飛的1580萬
鄭女士和董某2006年在昆明認識,兩人關系很好。2012年,昆明阿拉滬農商村鎮(zhèn)銀行開業(yè),董某擔任副行長。從事投融資工作的鄭女士為了幫董某完成存款任務便把大量款項轉了過來,成了這家銀行的自然人股東和大客戶。
昆明阿拉滬農商村鎮(zhèn)銀行剛開業(yè)時,客戶只能在柜臺辦理存折業(yè)務,沒有銀行卡、沒有手機短信提醒業(yè)務。鄭女士的住處距離銀行有二三十公里,往返一趟需要幾個小時,而鄭女士存取款業(yè)務辦理又比較頻繁,這讓她感到頗為不便。據(jù)鄭女士的丈夫高先生回憶,董某當時主動提出:“你們往返跑太辛苦了,干脆我替你保管存折?!?/p>
董某一直幫鄭女士打理生活中的一些事務,也時常會在鄭女士授權下用她存在銀行里的資金去購買一些物品,加上董某又是這家銀行的副行長,鄭女士就放心地把存折交給了這位有多年交情的“朋友”保管,并告知了密碼。但雙方約定,辦理業(yè)務前銀行方需要向鄭女士進行核實確認。
2014年3月底,鄭女士申請?zhí)崛∫还P大額資金時發(fā)現(xiàn),自己賬戶上共有1580萬元被取出或轉賬,其中80萬元被從銀行柜臺取出,1500萬元被轉賬到第三人張某勝賬戶。這個突然出現(xiàn)的第三人,讓鄭女士猝不及防。
頻出花招 銀行竟偽造證據(jù)
2015年6月24日,鄭女士以阿拉滬銀行違規(guī)操作為由,向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同年10月28日,該案在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庭審中,鄭女士的代理人提出,這兩筆取款、匯兌交易的憑證上的簽字并非儲戶本人簽字,錢是在儲戶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莫名取走的。對此,銀行方代理人稱,業(yè)務單上的簽字確實不是儲戶本人的,但自鄭女士開戶以來,她與銀行之間存在事實上的長期委托關系,即鄭女士以電話或手機短信通知的方式,委托銀行代其辦理存現(xiàn)、取現(xiàn)和轉賬業(yè)務,銀行也建立了相應的風控制度并嚴格執(zhí)行。因此,銀行不存在返還責任。
針對80萬元這筆交易,銀行方代理律師稱,經過核查,該款項轉到了鄭女士的一名親屬名下。對此,儲戶鄭女士一方并不認可。
另一筆1500萬元款項,銀行方代理律師則稱,銀行是按照儲戶指示將這筆巨款轉入了第三人的賬戶。這筆款項是儲戶鄭女士與第三人之間的借款糾紛,銀行只是經辦。
庭審過程中,阿拉滬銀行方出具了一份通話記錄,記錄顯示款項轉出當天,銀行方和鄭女士有30余秒的通話時間,銀行方稱這次通話就是銀行方在和鄭女士確認1500萬元轉賬事項。
這份通話記錄是哪兒來的呢?經過再三追問,銀行方承認這份通話記錄是復制到電腦之后打印出來的。對此,鄭女士的委托律師代晨表示,不排除對方篡改記錄的可能性。
因為這一證據(jù)有明顯瑕疵,法院沒有采信。銀行方又提供了當天的轉賬憑證,稱取得鄭女士同意后,董某當時還在憑證背面寫下了“10:45已核”字樣。
然而,經過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鑒定,“10:45已核”這幾個字是事后補填的。
在整個訴訟過程中,還有一位關鍵人物——接收1500萬轉賬的戶主張某勝。央視記者多方聯(lián)系,對張某勝進行了獨家采訪。
張某勝在電話采訪中表示,自己與擔任副行長的董某認識,但與鄭女士并不相識。
銀行方卻主張鄭女士與張某勝認識,雙方屬于借款關系,銀行只是辦理了相關手續(xù)。法庭上,銀行方出具了一份有張某勝簽名的情況說明,這份說明不僅表述張某勝與鄭女士認識,還稱張某勝向鄭女士支付了130萬元的利息。對于為什么要在情況說明上面簽字,張某勝也到庭進行了解釋。
歷時5年 拉鋸戰(zhàn)終落幕
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阿拉滬銀行返還1580萬元存款并賠償相關利息等費用。宣判后,阿拉滬農商村鎮(zhèn)銀行不服,向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2017年7月,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裁定,認為二審查明的事實與一審查明的事實一致,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阿拉滬銀行不服二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于2017年11月24日作出最高法民申4099號民事裁定,并指令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本案。云南高院于2018年5月7日受理后另行組成合議庭,2018年6月13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2019年7月8日,云南高院終審判決:維持原判。
目前,案件已經執(zhí)結,所涉款項已全部執(zhí)行到位。
云南師范大學金融法學教授聶德明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案的關鍵點在于董某的行為究竟是原告鄭女士主張的董某代表銀行做出的職務行為,還是被告銀行主張的董某接受鄭女士委托做出的代理行為。由于儲蓄合同法律關系的主體是銀行和鄭女士,銀行沒有按照重大事項“一崗雙人”的內部控制的監(jiān)管要求盡到對鄭女士1580萬元的妥善保管存款的義務,應當賠償鄭女士的損失。
專家提醒
遇到類似經濟往來
要有防范意識和證據(jù)意識
保留好相關的票據(jù)、單證
這樣一旦發(fā)生經濟糾紛
便于法官查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