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吳獻黨
在慈利縣巖泊渡敬老院,出現(xiàn)了很多很美的故事。故事都是不經(jīng)意地發(fā)生且注定了它不可更改的美。而這些故事都與該院院長張小平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張小平之前并沒想到,自己正值壯年,敬老院的老人卻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你說的張院長啊,哦,小平呀,他是我乖兒子呢,大孝子??!”一位名叫李二姐的老人對我說。
“我不想回家,敬老院就是我的家,小平真好!”另一位名叫張林茂的老人對我說。
兩位老人向我說這話的時候是今年五月中旬。李二姐88歲,是一位坐著輪椅的農(nóng)村婦女;張林茂84歲,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說話的地點是巖泊渡敬老院魚池旁邊的林蔭休閑區(qū)。
巖泊渡敬老院亭臺樓閣,院內(nèi)綠樹成蔭,文化墻、觀魚池、休閑區(qū)、閱覽室……到處是歡聲笑語,鳥語花香。
而在三年前,巖泊渡敬老院卻是另一番光景:幾條臭水溝,房舍破亂,老人們生活待遇極低,每人每月只有400元開支。對小平來說,往事不堪回首,令人心酸。
小平永遠記得他走馬上任的日子——2014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當時,巖泊渡鎮(zhèn)黨委政府非常擔憂敬老院的狀況,決定選派一位能干人前去擔任院長一職。經(jīng)黨委開會研究,選中城鄉(xiāng)同治專干張小平。組織認定的理由是,張小平工作出色,是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優(yōu)秀退伍軍人,又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選這樣的同志任職準沒錯。當鎮(zhèn)黨委書記找張小平談話時,叫他選一個日子,陪他去敬老院報到。面對組織的信任,張小平拍著胸脯說:“選么得日子,擇日不如撞日,今天是六月初六,六六大順,走,上任去!”
人還未到,敬老院的“老把式”嘀咕開啦:
“喂,今天來新院長,聽說當過兵的,冒得很,還會武功,會不會打人??!”
“怕個×,不怕他是惡物,俺敬老院的老把式一塊兒上,打得他滿地找牙”。
七八十歲的老人講話都帶著童趣,正說著,鎮(zhèn)黨委書記帶著小平報到來了。小平一聲爺爺奶奶好,叫得大伙兒心里甜甜的。小平又說“我不是來當院長的,我是來給你們當兒子的!”小平說話誠懇,向老人鞠躬。這下子,老人們激動得說不出話,一個勁兒地鼓掌,掌聲清脆響亮,驚走了棲在院外樹上的小鳥。
張小平父親過世多年,家中只有一位老母。小平是鄉(xiāng)親們公認的大孝子。如今,小平要當敬老院大家長,做70多位老人的“兒子”。敬老院一貧如洗,小平犯愁了。
2015年4月,小平上任還不到一年。市人大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帶著調(diào)研組來到敬老院。小平匯報說:“各位領(lǐng)導(dǎo),我這個院長不好當。敬老院基礎(chǔ)設(shè)施差,房屋破亂,老人每人每月才400元錢,缺吃少穿,我心疼,但又無可奈何,請領(lǐng)導(dǎo)關(guān)心幫幫這些孤寡老人、五保戶吧!”小平先是請求,說著說著,鼻子一酸,話兒變成了求求你們,禁不住淚水長流。時隔不久,有關(guān)部門為改善老人的生活和敬老院建設(shè),200萬專項資金拔到了敬老院。社會各界人士捐來善款,小平又找戰(zhàn)友捎來10臺彩色電視機。
有米好下鍋。愛心、善款讓小平腰硬了,精神百倍。通過三年打拼,一座花園式敬老院展現(xiàn)在眼前,建筑面積3100平方米,總資產(chǎn)發(fā)展到500萬元。會議室、活動室、圖書室、閱覽室、理發(fā)室、健身場所、廚房、廁所、豬欄、雞舍、菜地,應(yīng)有盡有;彩電、麻將、撲克、象棋、桌球、乒乓球、健身器材若干。
當家須知柴米油鹽貴,家底厚實了,但不能吃老本,要想著求發(fā)展。小平組織大家養(yǎng)豬、養(yǎng)雞、種菜園。每年飼養(yǎng)大肥豬10多頭,老母雞70多只,菜園里瓜果滿園。為了讓老人吃上自己養(yǎng)的魚,小平又組織整修魚塘,下池清淤泥。在清理淤泥時,忘了吃飯,也許是勞累過度,當場暈倒,不醒人事。妻子急得哭了,送到縣中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搶救,原來是胃大出血,五天五夜才醒過來。小平時刻牽掛著老人的健康和敬老院的建設(shè),出院后立馬又投入到工作中去,儼如一個“拼命三郎”。妻子名叫孫小華,高級護理員。她不僅人長得好看,而且心眼兒特別好,她不要一分工資,配合丈夫的工作,把老人們的身體照顧得無微不至。兩口子除了過年時回去兩個晚上外,其余的時間都是在敬老院與老人們一起度過。
如今的巖泊渡敬老院,富足而寫滿溫情。
“小平,我想你……”老人王伯林說。
電話那頭,敬老院老人王伯林靠在一棵樹上,給遠在北京參加全國養(yǎng)老院長培訓(xùn)學(xué)習的張小平打電話。老人的聲音越過千山萬水,那蒼老而縹緲的聲音,拔動小平心靈深處最柔弱最易疼痛的弦,小平不由得捂住胸口。
小平牽掛家中的老人!
王伯林打電話時是2015年5月,想不到,只隔一年多時間,小平成了王伯林的救命恩人。事情發(fā)生在2017年2月,王伯林老人由于長期貧血,突然病倒,被送到一家醫(yī)院搶救,醫(yī)生說沒什么救頭了,拉回去吧!張小平見老人一息尚存,一邊火速送到市區(qū)麗人醫(yī)院搶救,一邊向普濟慈善群求救,當場收到31700元捐款。也許是被張小平的孝心所打動,也許是老天爺開恩,治療費僅花5千元,老人王伯林竟奇跡般活過來了,至今依然健在,身體安康。3萬多元善款僅用去5千元,小平并沒據(jù)為己有,全部退回給普濟慈善群,使得群里愛心人士紛紛點贊。
“做人要講良心,講孝心,盡孝道,不然就不配做人!”小平說。
“孤寡老人、五保戶,他們沒有親人,敬老院就是他們的家,他們就是我的親爹親娘!”小平又說。
有的老人病了,吃飯沒胃口,小平想著法子給他們開小灶,親自下廚,燉雞湯,妻子孫小華給老人洗衣、梳頭、剪指甲、掏耳朵、泡腳,比親生女兒還親。為了便于與聾啞老人交流,小平硬是憑著鉆研的精神,學(xué)會了啞語。如今,小平對聾啞老人的每一個動作和手勢都了如指掌。
每年春節(jié),老人們都不愿意回家。因為每年這一天,鎮(zhèn)黨委書記全高林帶著家人和小平兩口子要與老人們一起過年,給老人們發(fā)紅包,講故事,講笑話,與老人們同樂。2017年春節(jié),那位叫張林茂的抗美援朝老兵,回了一次家。兩天后,他家里人給小平打電話,說老人吵著要回敬老院。接老人時,老人像個小孩子,又像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親人,抱著小平就哭。
對不孝順的子女,小平做工作很特別。他建立了一個老人親人群,經(jīng)常在群里發(fā)一些老人生活快樂的視頻,不時介紹一些孝子孝孫的感人故事。一位姓陳的老婆婆,犯有癡呆癥,老人臨終時,小平通知她家里人,家里人不來。小平電話說:“你吃沒吃過你娘的奶?哦,吃了!那你是坐著吃的還是抱著吃的?你娘快斷氣了,你能不能喂她最后一口水?”聽完電話,她家里人羞愧地立馬趕到敬老院,最后老人滿足地笑著離世。
“讓老人們快樂地活著,幸福地走!”小平說。
慈利縣民政局為了表彰張小平的事跡,出了一本特刊,刊登了張小平的眾多日記。在特刊前言中這樣寫道:任敬老院院長一般都是老者,而巖泊渡敬老院院長則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壯年。他叫張小平,退伍傷殘軍人,四十出頭,英俊瀟灑且擅長書畫,愛好文學(xué),不說才華橫溢,也算德才兼?zhèn)洹_@樣的人才任敬老院院長倒不是大材小用,恰恰是政府對敬老院里這一弱勢群體重視與關(guān)愛的具體體現(xiàn)。下面請細讀一下這位“秀才”院長的心得日記,也許能使我們更細微了解今天五保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
日記中有《家》、《媽媽的鞋》、《小方桌上的小酒杯》、《一張獎狀的故事》等篇章,湊巧的是,這些日記和篇章,張家界日報曾在《民生周刊》整版推介過。
小平的日記,記載的都是他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飽含著他對老人的關(guān)懷和愛。
同時,小平是個畫家。他是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他畫山水、畫花鳥,每一幅畫,在燦爛的顏色背后似乎總有情感的流動。長達幾十米的敬老院文化墻,走廊上的掛畫《牡丹》都是小平所畫,精美的尊老愛老的圖畫,是那么溫馨,猶如梨花帶雨的春,青草承露的晨。
看著老人安康幸福地生活,小平正準備畫一幅寬展的畫,橫軸長卷的中國畫,來謳歌咱們這個新時代。
(掌上張家界編輯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