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刷短視頻的人,對“栓Q”一定不陌生。最近,這個魔性的網絡口頭禪,出現在了小學生作文里,引發(fā)了網友討論。
河南許昌一小學老師在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班上一名學生竟把“栓Q之歌”寫進了作文,視頻發(fā)布者張老師說,男孩今年讀三年級,這是他第一次寫作文。老師在批改到他那篇作文時,越看越不對勁,直到看到“栓Q”,才明白他前面寫的是歌詞。張老師表示,自己當時瞬間血壓飆升,頭都大了?!皼]有批評男孩,也沒有鼓勵,只能慢慢引導,互聯網對孩子影響真的是挺大。希望能夠凈化網絡,不要給孩子看太多的網絡段子?!?/p>
在互聯網時代,每年都會冒出來幾個網絡熱詞,每年也都會有幾個小學生用在試卷里。比如,有學生用舔組詞“舔狗”,用奧組詞“奧利給”。小學生把栓Q寫進作文,放在幾年前,這個故事可能還有其他版本:學生將“藍瘦香菇”寫在答案里。其實這類事件并不陌生,傳統(tǒng)語文教育與網絡文化在試卷中碰撞在了一起。
當下的作文寫作中,對于一些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應當對其報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在語言的運用方面,語文教育和網絡本身也是各擔其責。受網絡用語、短視頻文案、表情包的影響,學生們在網絡社交中掌握了簡單易懂,更具個性的口語表達。而語文教育的目的其實也是告訴學生們,語言不止一種表達,也可以有含蓄凝練經典化的詞句。
互聯網無孔不入的當下,一些網絡用語網民早已爛熟于心,對于學生來說也不例外,成長在網絡環(huán)境的他們愿意追隨新鮮事物,這些高頻的網絡用語在特定的語言情景中,成為了他們的表達依賴。這事并不奇怪,在過去,人的文字表達能力通過書信等媒介不斷鍛煉。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年輕人個體表達的主要空間,大多數真實高頻的表達場景是發(fā)生在網絡中而非作文中。在不用耗費較多時間去仔細斟酌的交流中,碎片化、娛樂化、趣味性的網絡口語表達自然成為了流行趨勢。
有人看后頭大,有人表示緊張。擔心意蘊單薄的網絡詞匯是否會消解學生的表達能力。其實也不必過于緊張,網絡用語并非洪水猛獸。隨著時間的更迭,時尚的網絡語言過時也快,去年的大熱詞匯可能今年就變得乏味。
在語言極速變化的網絡環(huán)境中,每一個網絡熱詞的誕生,都像一個剖面,成為見證當時互聯網語言變遷的符號化縮影。在網絡空間內,由于身體的不在場,人們需要更夸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于是網絡用語似乎以一種靈活的、凝練的、戲謔的姿態(tài)來總結人們對某種情緒的共識。比如試卷上所出現的“栓Q”,以一種方言式發(fā)音的thank you,代表著一種無奈。在這樣的情境中,人們通過使用網絡詞匯展示著對這種簡單、幽默的表達方式的依賴。
對于小學生使用網絡用語,不妨多點平常心。就像是上文老師所說,去慢慢引導孩子,引導他們了解網絡用語的使用邊界和范圍。從網絡語言入手,引導孩子們去體會漢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社會發(fā)展越快越迅猛,語言就會不斷地被豐富,被更新。在語言的長期發(fā)展中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匯,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會被淘汰,這些新出現的網絡詞匯中有些可能成為漢語的新詞匯。比如,在新一版的《新華字典》中收錄了一些網絡流行語,“刷屏”“點贊”都被收錄其中。嚴肅權威的《新華字典》與時俱進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參照視角,讓老師和孩子都不必懷疑對漢語語言魅力的堅信。
責編:鄧玉嬌
來源: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